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多次强调:“走路是最好的运动。”
但你是否想过,每天坚持走路锻炼的人,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变得更健康,还是仅仅“走个形式”?
一、65岁后,走路能看出是否长寿?
走路,也能看出寿命长短?
2019年,《梅奥诊所学报》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研究员通过分析47.5万年纪大部分在50岁以上的人日常走路习惯与最终死亡情况,发现无论胖瘦,走的越快的人,预期寿命更长。
其中,女性走得快的,预期寿命在86.7-87.8岁,而走的慢的则只有72.4岁;而男性走路快的预计平均寿命为85.2-86.8岁,走的慢的就只有64.8岁。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美国医学主任协会杂志》的一篇相关研究,通过对平均年龄56岁的33万人进行对照观察,发现每周走90~720分钟比起不路的人死亡风险要低27%~31%,预计要长6年左右的预期寿命。
而且走路是远被低估的长寿运动,走路的过程中,会加速呼吸,提高血液含氧量,同时血流速度也会不断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研究发现,女性每周步行时间越长,患冠心病风险越低。
走路散步还能帮助延缓大脑衰老,因为走路多的老人大脑灰白质体积更大,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更低,思维和反应力也会比不经常走路的老人要更好,其次经常散步也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心脏泵血能力,促进心脏健康。
二、走多少步不伤膝盖?这个数刚刚好
走路的好处这么多,是不是走的越多越好?其实不然!那怎么走才能实现健康最大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此前就在骨关节炎权威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发布过关于步行步数与骨关节炎风险的研究。
为了探究最合适又不伤膝的步行量,研究将89,969名参与者按每日总步数、每日有目的步数和每日随性步数划分为三组,发现总步数与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之间没有明显关系,也就是说走路真不是越多越好,走路的方式和强度才是关键。
果然,有目的步行步数越多,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越低,但步数达到8000步/天左右,即使继续增加步数,这个发病率也不再降低,而是趋于平稳。所以认为每天走8000步是最健康的步数,有利于肌肉力量培养和关节稳定性。
在随性步行组,走路越多反而发病率越高,研究员认为,相比于有目的步行步数,随性步行速度较慢,且锻炼强度不够,无法达到健康效果,另外长时间的低强度步行也会增加关节负担,导致受损风险。
美国范德堡大学科研人员也认为,8000步是步行健康的“关键节点”,根据发表在《自然·医学》的研究报告显示,每天行走8200多步,与6种慢性病风险降低最为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