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发痒别忽视!除了耳屎,还可能是这 4 种病在 “报警”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耳朵发痒的经历,大多时候会下意识认为是耳屎堆积导致,随手用棉签掏一掏就不再在意。但实际上,耳朵痒的背后可能藏着更复杂的原因,尤其是长期频繁的瘙痒,很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从生理结构来看,耳道皮肤本就比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更薄,对外界刺激的 耐受度较低,一旦接触到灰尘、汗液或护肤品残留,就容易刺激皮下神经,引发瘙痒感。同时,耳道内分布着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哪怕是轻微的异物触碰或温度变化,都可能让神经产生反应,导致短暂的痒意,这种生理性瘙痒通常偶尔出现,很快就能自行缓解,无需过度担心。
          可如果瘙痒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就需要警惕是否是疾病所致,以下这 4 种情况尤为常见。第一种是外耳道炎,当耳道受到细菌或真菌感染时,炎症会刺激耳道黏膜,引发持续性瘙痒,且夜间症状往往会加重,同时还可能伴随耳闷、耳朵流脓或溢液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听力。第二种是外耳道湿疹,这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多与过敏、潮湿环境或耳道长期受刺激有关,患者会感到耳道内剧烈瘙痒,仔细观察还能发现耳道皮肤出现水疱、红疹、脱屑,部分患者的耳道内还会形成黄色结痂,若反复抓挠,还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过敏也是引发耳朵痒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过敏体质人群来说,接触花粉、尘螨、动物毛发或食用海鲜、芒果等易过敏食物后,身体会启动免疫反应,除了出现皮肤红疹、打喷嚏、流鼻涕等典型症状外,耳朵也可能受到波及,出现瘙痒、发红,甚至有液体渗出的情况,这类瘙痒通常会随着过敏症状的缓解而减轻。此外,耳道内的螨虫感染也会导致痒意频发。耳道结构狭窄曲折,日常清洁难度较大,容易成为螨虫滋生的 “温床”,螨虫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会持续刺激耳道皮肤,让患者忍不住想掏耳朵,可越掏越容易破坏耳道皮肤屏障,加重瘙痒和感染风险。
          除了耳朵痒,耳朵出现其他异常症状时,同样需要警惕健康隐患。比如耳鸣,很多人认为耳鸣只是休息不好导致的小问题,但临床数据显示,约 57% 的听神经瘤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其中 26% 的患者还会伴随突发性耳聋。随着肿瘤病灶逐渐增大,耳鸣会愈发明显,听力也会持续下降。判断耳鸣是否与颅内肿瘤相关,可从三个方面观察:若耳鸣为高频音、持续时间超过 1 个月,或声音类似蝉鸣般的高调 “吱吱声”,同时还伴有头痛、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
          耳垂折痕也容易被忽视,却可能是冠心病的潜在信号,这种折痕在医学上被称为 “Frank 征”。有研究团队曾对 3.11 万名受试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耳朵存在折痕的人群中,有 62% 同时患有冠心病。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存在肥胖、冠心病家族病史的人群,一旦发现耳垂出现明显折痕,即便没有胸痛、胸闷等不适,也建议及时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在日常护理中,很多人存在过度清洁耳朵的误区,其实耳道具有强大的自洁功能,耳屎会随着咀嚼、说话等动作自然排出体外,无需刻意用棉签或掏耳勺深入耳道清理。若实在痒得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专用滴耳剂缓解症状;若滴耳剂效果不佳,可用医用消毒棉签浸湿后挤干水分,轻轻在外耳道入口处朝一个方向旋转擦拭,避免深入耳道损伤皮肤或鼓膜。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也是健康的 “晴雨表”,日常多关注耳朵的细微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才能更好地守护听力健康,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