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有 “使用寿命”,几年就得换?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心脏支架手术常被提及,然而围绕它的不实言论却广为流传,误导了不少患者和健康人群。其中,以下 3 个说法传播度最高,今天我们就逐一拆解,用科学依据还原真相。
谣言一:心脏支架有 “使用寿命”,几年就得换
         “心脏支架放进去几年就得取出来换新”,这是很多人对支架手术的常见误解,甚至有人因此拒绝接受支架治疗。但从医学角度来说,支架有 “使用寿命” 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当支架成功置入血管后,身体会启动自然的修复机制:血管内膜会逐渐与支架贴合,随着时间推移,内皮细胞会慢慢覆盖在支架表面,最终让支架与血管壁 “融为一体”。这也就意味着,支架一旦顺利完成 “血管重建” 的任务,就会成为血管的一部分,伴随患者终身,根本不存在 “到期更换” 的说法。
          或许有人会疑惑,早年是否有支架需要更换的情况?确实,早期临床使用的不锈钢金属裸支架,由于缺乏抑制增生的设计,有 50% 的概率会刺激血管内皮过度增生,导致支架覆盖的内膜增厚,进而引发血管再次狭窄。但如今,这种支架已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 “药物洗脱支架”—— 它能通过缓慢释放药物,有效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将血管 “再狭窄” 的风险降到了极低的水平,进一步印证了支架无需更换的特性。
谣言二:放了支架就要吃一辈子药,是 “药罐子”
          不少患者在得知支架术后需要长期服药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放了支架就成了 “药罐子”,甚至因此质疑支架手术的必要性。但实际上,术后用药并非为了 “维持支架稳定”,而是针对冠心病本身的治疗需求
         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支架手术只是通过物理方式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并不能根治冠心病。而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本身就需要终身用药来控制病情进展,比如通过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斑块破裂引发血栓;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管内形成血栓,避免再次发生心梗。
         同时,这些药物还能降低支架置入后出现 “支架内血栓” 和 “再狭窄” 的风险,是保障支架手术效果、延长患者寿命的关键。因此,术后长期服药不是 “负担”,而是对心血管健康的必要保护,患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减量。
谣言三:心脏支架已被淘汰,我国还在滥用
        “美国早就淘汰支架手术了,只有中国还在滥用”—— 这类说法在网络上时有出现,让不少患者对支架手术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但事实恰恰相反,截至目前,心脏支架手术仍是全球范围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冠心病的先进且不可替代的方案
          有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开展的心脏支架手术约有 100 万例,这个数字远超许多国家,足以说明支架手术在美国临床治疗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所谓 “淘汰” 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而在我国,支架手术的开展也严格遵循国际诊疗规范,仅针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如急性心梗、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绞痛等),不存在 “滥用” 的情况。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的杨杰孚主任也曾明确表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更先进的治疗方案出现之前,心脏支架手术都不会被淘汰。” 他解释道,虽然临床上有 “血栓抽吸” 等治疗手段,但血栓的形成往往以血管狭窄为前提 —— 如果血管本身已经严重狭窄,即使抽走了血栓,狭窄问题仍未解决,后续仍可能再次形成血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心肌缺血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持续、稳定的血流。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支架手术更是 “救命手术”—— 及时置入支架能在最短时间内开通堵塞的血管,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可以说,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支架手术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始终是临床医生手中重要的 “武器”。
结语
          心脏支架手术作为成熟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拯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但谣言的传播,却让不少人对它产生误解,甚至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希望通过对以上 3 个常见谣言的澄清,能让大家正确认识心脏支架,在面对心血管疾病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做出科学的选择,切勿被不实信息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