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支架手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成熟手段,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很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做完支架手术就等于 “心脏修复完成”,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放飞自我。事实上,支架只是撑开狭窄血管的 “临时桥梁”,术后能否延续健康、预防病情反复,关键还在于患者自身的科学管理。想要守护心血管健康,这四点必须时刻牢记。

一、养成健康习惯,筑牢心血管防线
支架手术并非一劳永逸的 “根治术”,尤其是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基础问题仍在,因此术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在饮食上,要彻底告别高油、高盐、高糖的 “三高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比如菠菜、苹果、燕麦、鱼肉等,通过合理膳食降低血脂、减轻血管负担。同时,烟酒是心血管健康的 “隐形杀手”,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饮酒则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术后必须严格戒烟戒酒。
在作息和运动方面,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天 7-8 小时的充足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运动需遵循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的原则,术后初期可从散步、慢走等轻度运动开始,每次 15-20 分钟,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比如快跑、高强度健身等,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二、坚持规律用药,切勿擅自停药
很多患者术后觉得症状缓解就可以停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一方面,冠心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即使放置了支架,血管病变的根源并未消除,仍需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发展,比如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预防血管再次狭窄;另一方面,支架作为异物植入血管后,短期内血管内皮尚未完全覆盖支架,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术后需要进行 6-12 个月的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必须注意的是,术后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切勿擅自减量、停药或更换药物。如果服药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出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处理。
三、控制高危因素,降低再狭窄风险
糖尿病、高血压是支架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血压水平与再狭窄风险呈正相关,因此术后必须严格控制这两项指标。在血糖管理上,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理想状态下空腹血糖应保持在 3.9-6.1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需低于 11.1 mmol/L。糖尿病患者除了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外,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血压控制同样关键,术后血压应尽量稳定在 130/80 mmHg 以下。患者要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了解自身血压变化情况。如果患有高血压,需长期服用降压药,同时通过低盐饮食、规律运动等辅助控制血压。此外,肥胖、高血脂等也是重要危险因素,术后要注意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脂,将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四、重视定期复查,及时规避健康风险
定期复查是术后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复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支架的通畅情况、心脏功能以及身体对药物的反应,从而规避潜在健康威胁。术后复查时间有明确要求,一般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需进行常规复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复查项目通常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必要时还需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估血管和支架的情况。
很多患者觉得术后没有不适症状就可以不复查,这种做法可能会延误病情。有些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通过复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比如调整用药方案、进行进一步治疗等,避免病情恶化。

心脏支架手术是生命的 “重启键”,但并非 “保险单”。术后想要保持长久的心血管健康,离不开长期的自我管理。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到坚持规律用药,从控制高危因素到重视定期复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将这些注意事项融入日常生活,时刻关注心脏健康,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 “生命之泵”,享受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