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妆变成快消品,为何还需要一件“传家宝”?

轻盈、即用、可替换——这些标签几乎定义了当代美容的日常面貌。“美”在今天被赋予了一种轻巧而短暂的形态:一款唇膏可以一夜爆红,一瓶香水更像是当季情绪的速食罐头;我们与美容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结,也在高速的消费与更迭中逐渐变得稀薄。

但在那些被反复更换的包装与色号背后,仍有另一种关于“美”的渴望一直存在:我们为什么始终想要留下一件可以被反复凝视、承载记忆、抵御遗忘的美容器物?

或许,我们可以从最贴近“美容之美”的生活场景出发,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答案。它不在博物馆,也不在秀场,而藏在房间里最柔软的一隅——妆台。在那里,我们与自己的脸庞、时间、情绪展开日复一日的对话,美的实践也由此落地。

本期,我们邀请两位在“美”与“时间”方面持续探寻的讲述者,展开一场关于美容器物的深度对话。这是一次关于“速朽”与“可留”的审美辩证,也是一场对“美”的本质与生活方式的重新追问。

艺术家林曦从东方绘画与生活美学出发,带我们看见“美容”如何成为精神秩序的日常实践;古代工艺收藏者沈乾石则通过妆具的演变与研究,揭示“美之器物”如何穿越时间、承载记忆,成为古今爱美之人共同的追求。

“速美”也许定义了当下的时代节奏,但我们是否也该为生活保留一件可以慢下来的东西?不是为了纪念某段旧时光,而是为了回应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当美变得如此易逝,我们是否更需要一种可被珍藏、可与时间共同生长的存在?

从绘画、书法到创办属于自己的东方妆物品牌,林曦的创作路径从未脱离生活。在她看来艺术不只是一种技艺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方法。“艺术与生活并不割裂,我们妆台上摆着的眉笔、唇脂、香水,和画案上摆着的笔墨、砚台,本质上是一样的。”当“美”成为日常中的实践,美容之物也便不仅仅是修饰的工具,而是一种独特的生活语言。

林曦谈道:“我们画画时常说,要和笔墨保持沟通,那种控制之外的生长状态,是艺术的美;生活也是如此,它的无常并不可怕,反而是最值得相信的部分。”

在这个“速食美”、“爆款美学”盛行的时代,希望从古典审美中重新找回一种温柔的秩序感,正如书画中讲究的留白、气韵与克制。

于她而言,那一方妆台,不只是妆容起始的空间,更是一场关于“照顾”与“珍视”的练习。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脸、器物与生活,其实也是在回答:我们是否仍愿意好好地与自己相处。

东方书画的美,装点妆台

COSMO:你的作品都是在描绘生活中的事物,似乎是从一开始就在探索“美”与生活的关系?

林曦:“美”能不能真实地融入生活很重要,被生活中一些细微而温柔的东西打动,是因为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耐看之美”。这种思路很古典,比如,古代画家因为材料珍贵,所以会极力在一张画上投注非常多的情感与内容。我的创作方式里,也在保留着这种“古典的密度”——希望在一张画里装下更多、更深的东西。

被触动了,才会动笔。

林曦和她的绘画作品▐

COSMO不只在创作书画,也在做美妆、文房品牌,甚至美育课程。这些看似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你看来,有怎样的内在联结?

林曦:我一直觉得,艺术家的职责是为这个世界带来新的感受、新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还局限于两百年前、只能在画布上作画的想象,那就太狭隘了。

中国古代没有“设计师”这个职业,但有很多对生活极度讲究、极具美感判断力的人,比如,袁宏道、乾隆,他们和匠人合作,才能造出如此多元又精致的器物。
比起过去,现在创作者拥有更多自由,也更容易把一个美的念头落实。

COSMO把书画的美学延伸进妆台,在设计美妆产品的过程中,哪些细节最能体现你的艺术理念?

林曦:对我来说,美妆设计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工艺,它和书画一样,是一种视觉的、情感的表达方式。

比如,我们做的多功能眼影盘,它的器形,像一件古代的漆器,也像鹅卵石一样圆润,没有一处锐角,拿在手里有种“温润如玉”的安心感。

所有纹样,都是我亲自绘制的——希望像中国画讲究“未画之境”与“画外之意”,它不仅是装饰,而是一种心理的唤起:内在有方向,表达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