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档亲密关系综艺上线,总能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讨论热潮。屏幕里明星夫妇的相处模式,成了网友们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而那些充满 “不适感” 的片段,更是让观众频频直呼 “窒息”。

前有杨子在镜头前毫不掩饰地以 “爹味” 姿态贬低黄圣依,当着她的面直言 “没文化”,全然不顾及伴侣的感受与尊严;杜淳在妻子怀孕期间,不仅没有承担起照顾的责任,反而彻夜在外唱 K,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的密码竟还是前任生日,将 “丧偶式婚姻” 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有董璇在与张维伊的关系中,陷入 “姐妈一体” 的困境,为了迎合男方,不断屈就伏低,甚至不顾高龄风险准备生娃;万千惠面对比自己大 25 岁的丈夫三宝,选择让对方在家 “养老”,即便自己心脏不舒服,也不愿打扰对方睡眠,默默承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看着这些片段,观众满心不解:“为什么这样的关系还要继续?” 可正如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谁强迫他们留在关系里,这种矛盾的背后,本质上是性别角色转型带来的碰撞。明星夫妇,乃至现实中许多已婚人士,仍未摆脱旧社会的婚姻逻辑。在旧逻辑里,婚姻的核心是角色分工、责任捆绑与稳定至上 —— 妻子要扮演好 “贤内助” 的角色,丈夫要承担起 “养家” 的名头,双方无需追求个人成长,也不必注重情绪沟通,只要维持一个 “完整” 的家庭外壳,似乎比个人幸福感重要得多。
但网友们秉持的,却是新时代的婚姻 “脚本”。这份新脚本的核心是平等、尊重、个人成长与情绪价值,推崇的是 “伙伴式婚姻”。在这种婚姻观念里,夫妻双方是独立的个体,彼此扶持、共同成长,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无限容忍与自我牺牲,也没有一方理所当然地享受付出。所以,当网友看到明星夫妇中一方不断妥协、牺牲,而另一方坦然接受时,自然无法理解这种失衡的关系模式。
就像万千惠与三宝的相处,在旧脚本的认知里,大众会默认 “女方嫁比自己大 25 岁的丈夫,一定是图些什么”,而万千惠似乎也被这种刻板印象绑架,拼命想要证明自己并非图钱,于是主动包揽所有家庭责任,不让三宝承担任何压力。可在新脚本的视角下,夫妻本就该互相提供价值,无论是情感支持还是家庭责任,都该共同分担,万千惠这种近乎 “倒贴” 的行为,显然与网友的认知相悖,也难怪会引发争议。

其实,网友对这些亲密关系的 “审判”,背后藏着深深的自我投射。综艺中展示的失衡关系模式,正是他们恐惧自己未来会陷入的境地。激烈的批评,更像是一种 “预先排毒”—— 通过在公开场合批判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划清自己与旧婚姻逻辑的界限,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确认:在网络上与众多持相同观点的人一起发声,不仅能确认自己婚姻观念的 “先进性”,还能获得群体性的身份认同,强化对新婚姻脚本的信念。
我们无法确定综艺里的亲密关系有多少 “演” 的成分,毕竟镜头呈现的未必是全部真相。但可以明确的是,每一次围绕这些关系展开的讨论,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着社会共识的达成。旧的婚姻逻辑正在被逐渐打破,新的婚姻观念在一次次碰撞中被更多人接受,而这,或许就是这些亲密关系综艺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