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说法在养生圈流传甚广,让不少人吃饭时对着一碗白米饭犹豫不决,甚至直接把主食从餐桌上划掉。但白米饭真的有这么 “不堪” 吗?答案其实并非绝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食用它。

不可否认,白米饭确实存在营养上的短板。作为精加工谷物,大米在脱壳、打磨过程中,会丢失大部分维生素 B 族、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原本能帮助延缓血糖上升、促进肠道蠕动。相比保留了麸皮和胚芽的糙米、燕麦等全谷物,白米饭的营养密度确实偏低,且升糖速度相对较快。也正因如此,它被一些人贴上了 “低质量碳水” 的标签,甚至被归入 “需要少吃的食物” 行列。
但就此否定白米饭,甚至长期不吃主食,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更大风险。要知道,米饭中的淀粉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 这些淀粉进入人体后,会分解为葡萄糖,为大脑、心脏、肌肉等重要器官的运转提供 “燃料”。如果长期不吃米饭、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身体会因能量不足而启动 “代偿机制”:轻则出现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重则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迫使身体分解蛋白质(包括肌肉和器官组织)供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事实上,白米饭本身并没有 “错”,真正需要调整的是我们的饮食搭配结构。很多人吃白米饭时,习惯搭配重油重盐的菜肴,或者只吃米饭、不吃蔬菜和蛋白质,这样的吃法不仅会让血糖快速升高,还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正确的做法是,将白米饭与全谷物、豆类、蔬菜、肉类等食物合理搭配:比如在蒸米饭时加入一把糙米、燕麦米或红豆、绿豆,既能提升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又能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同时搭配足量的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虾、瘦肉),保证饮食多元化,让营养更均衡。
此外,控制食用量也很关键。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薯类食物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应占 50-150 克,剩下的部分可以用白米饭、白面条等精制谷物补充,避免过量摄入导致热量超标。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杂粮饭、玉米、红薯等轮流替换白米饭,让主食种类更丰富,营养摄入更全面。
更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远不止 “供能” 这么简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双庆曾指出,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胞的各项生理活动;同时,它还能调节血糖水平、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即 “节约蛋白质” 作用),并防止身体因脂肪分解过快而产生有害物质(抗生酮作用),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更给出了有力佐证: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不仅有益健康,还具有 “延寿” 功能。研究发现,当成年人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达到 53.7% 时,血清中抗衰老相关蛋白 Klotho 的水平最高 —— 这种蛋白能保护细胞、延缓衰老;相反,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导致 Klotho 蛋白水平下降,反而可能加速身体衰老,增加患病风险。

由此可见,白米饭并非 “洪水猛兽”,更不是 “垃圾食品”。只要我们合理搭配饮食、控制食用量,将它作为均衡膳食的一部分,就能在获取能量的同时,避免营养失衡。与其纠结 “能不能吃白米饭”,不如学会 “如何吃好白米饭”,让这碗家常主食真正为我们的健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