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 “头号杀手” 之一,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让无数家庭面临健康危机。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病例约达 551 万例,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新发脑梗病例的 40% 左右,如此庞大的患病群体背后,是多重风险因素的叠加作用,而这些 “祸根” 正悄然潜伏在人们的生活中。

老龄化加剧是推动脑梗死高发的重要推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而老年人的血管机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 —— 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快,这些生理变化直接导致脑部供血血管的狭窄风险升高,进而使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老年人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慢性病,若未能对这些慢性病进行科学管理,血压、血糖、血脂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血管自我修复能力,如同在血管内埋下 “定时炸弹”,大幅增加脑梗死发作的概率。
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与不良习惯,也为脑梗死的发生 “添砖加瓦”。如今,无论是职场人群还是普通民众,普遍面临较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人体内分泌系统易出现紊乱,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引发血管痉挛、血压波动。血管的反复痉挛会破坏血管壁的稳定性,而血压的骤升骤降则可能导致脆弱的血管破裂或形成血栓,这些都对心脑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成为诱发脑梗死的潜在风险。
饮食不当更是脑梗死发病的 “关键导火索”。脑梗死的发生并非突然降临,而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身体损伤不断累加的结果,其中高盐、高油、高糖的 “三高” 饮食模式,堪称导致脑梗死的三大 “元凶”。盐分摄入过量时,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血管负担,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同时引发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易在脑部血管内形成血栓,诱发脑梗死;油脂摄入过多则会使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堆积,不仅导致血液粘稠度上升,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增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这些疾病又会进一步恶化血管状况,形成 “恶性循环”;糖分摄入超标时,多余的糖分无法被身体及时消耗,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沉积,引发肥胖,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为血栓形成和血管堵塞创造条件,加速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即便在脑梗死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夏季,也不能放松警惕。夏季气温升高,人体皮肤血管会随之扩张,皮下血液循环对血液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脑部等重要器官的供血量相对减少。同时,夏季人体出汗量大幅增加,若未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体内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缓,这些因素都会让脑梗死的风险显著上升。因此,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夏季应养成少量多次饮水的习惯,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降低脑梗死的发作风险。

脑梗死的高发虽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并非无法预防。了解这些潜在 “祸根”,从控制慢性病、调节生活压力、改善饮食结构、做好季节防护等方面入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为心脑血管健康筑起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