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作为一种令人谈之色变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了解艾滋病感染后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从感染到发病,艾滋患者通常会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急性感染期:身体的初次警报
         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 2 至 4 周,约一半的感染者会进入急性感染期,并出现明显症状。此阶段最常见的症状便是发热,体温常常超过 38℃,同时可能伴有寒战和出汗异常。这是因为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防御机制,释放多种炎症因子,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除了发热,还可能出现皮疹,多为红色或粉红色疹子,常见于躯干、四肢等部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瘙痒。与此同时,患者还可能会感到头痛,这是由于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影响了神经系统。消化道也难以幸免,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接踵而至,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另外,肌肉和关节疼痛也较为常见,肌肉疼痛程度不一,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关节则表现为隐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从感染到产生抗体并能被检测出阳性,这一过程存在 2 周 – 3 个月的窗口期。在此期间,即便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常规检测也可能无法察觉,但此时病毒已在体内大量复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急性期的症状一般持续 1-3 周即可自行好转,正因如此,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普通感冒、流感等疾病。
无症状感染期:平静下的暗流涌动
         度过急性期后,患者便进入无症状感染期,这也是艾滋病的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长达 10 年甚至更久都无任何临床症状,从外表看与常人无异,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身体已经摆脱了病毒的威胁。实际上,艾滋病病毒在体内持续且活跃地复制,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免疫系统,导致 CD4+T 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虽然患者没有明显不适,但依然具有传染性,可在不经意间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部分患者在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症状,如疲劳乏力、偶尔低热、体重轻微下降、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被忽略,也可能被误认为是其他常见疾病所致。
艾滋病发病期: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
          当潜伏期结束,随着免疫系统不断遭受破坏而走向崩溃,患者进入艾滋病发病期。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或身体其他两处以上部位的淋巴肿大。这些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活动度差,且长时间无法自行消退。随着病情恶化,免疫系统全面瘫痪,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接踵而至。简单的肺炎,在健康人身上或许只是小毛病,但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却可能成为致命威胁。其他常见的机会性感染还包括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隐球菌脑膜炎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红色、紫红色的丘疹、结节或斑块。
         艾滋病的症状复杂多样,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各异。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症状并非艾滋病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发类似表现。若发生过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无论是否出现上述症状,都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