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逝世 52 周年:他如何影响了游戏行业?

52 年前,年仅 32 岁的李小龙死于脑水肿。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以无影腿、迷踪拳和标志性的那一声 “啊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全世界掀起一股功夫热潮,也打破了此前阻挡许多亚洲演员进入好莱坞的障碍。他的哲学思想激励了许多动作电影导演和 UFC 选手。然而,在不少关于他的传记中,却几乎从未提及李小龙对于游戏界的巨大影响。实际上,李小龙对游戏行业的影响既深且广,从格斗游戏的崛起,到游戏角色的设计,再到游戏玩法的创新,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作为公认的格斗闯关游戏鼻祖,1984 年上市的《Kung – Fu Master》(国内通常译为《成龙踢馆》)公开模仿了 1978 年上映的,用李小龙生前拍摄的片段补拍而成的电影《死亡游戏》。同时,早期锦标赛风格的格斗游戏,如《空手道冠军》《街头霸王》和《功夫》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龙争虎斗》里面邪恶毒贩韩先生组织的比武大会。几乎每款大型格斗游戏都会设计一位形象或气质酷似李小龙的角色,像《街头霸王 2》的飞龙、《真人快打》的刘康、《死或生》里的李剑,以及 “铁拳” 系列角色马歇尔・洛等。有人认为游戏公司使用不同角色名是为避版权费,但玩家却觉得这也是对李小龙的一种致敬。英国职业电竞选手、《街头霸王 5》中连续挑战对手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瑞恩・哈特说:“在很大程度上,李小龙就像格斗游戏世界中人们所熟悉的一个地标。由于这种熟悉感,当新手初次玩某款格斗游戏时,往往会优先选择以他为原型的角色。在格斗界里,李小龙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随着行业发展,格斗游戏玩法不再局限于线性一对一战斗。《Renegade》《双截龙》《快打旋风》《怒之铁拳》等作品重现李小龙搏斗风格及他 “丝滑” 消灭成群坏蛋的方式。在这些游戏中,主角需以一敌众,玩家要像李小龙在《死亡游戏》中专打贾巴尔眼睛那样,发现敌人弱点才能获胜。讲述格斗过关游戏历史的《直击》(Go Straight)一书作者戴夫・库克说:“李小龙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总处于一种求生模式,几乎完全依靠直觉行动,他会提前两步思考如何击败每个对手,以及怎样为自己创造空间不被围住。他有着闪电般的速度,可以闪避或者伸脚格挡攻击。这类游戏迫使玩家以这种方式进行每场战斗,使用自己掌握的所有招式来消灭一大群敌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首款格斗过关游戏问世以来,李小龙的技巧和电影就一直在影响着游戏。”
曾有人试图为李小龙制作官方改编游戏,然而 1993 年的《龙:李小龙的故事》(Dragon: The Bruce Lee Story)和 2002 年的《龙之任务》(Bruce Lee Quest of The Dragon)都遭到舆论批评,被玩家指责未能重现李小龙的 “真功夫”。据《龙之任务》总监特伦斯・梅森透露,为捕捉截拳道动作,他邀请李小龙的弟子木村武之参与项目,但因李小龙截拳道速度太快,难以合适帧率捕捉,不得不让木村武之放慢踢腿速度。他认为游戏仅展示了李小龙独特个性,无法展现其搏斗风格,当时技术根本做不到。
作为独立游戏《Two Strikes》的创作者,达尼洛・巴尔博萨也受到了李小龙的启发。他提到了去年发售的游戏《师父》,并称该作允许玩家角色像李小龙那样,以一种既具有艺术性又致命的打斗方式对付成群敌人。巴尔博萨说:“许多游戏角色都与李小龙很像,不过我最喜欢《铁拳》里的马歇尔・洛,因为他快如闪电般的出拳和回旋踢太帅了。即便是在 2023 年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动作游戏试图让玩家体验成为一位伟大武术家的感觉。我敢肯定,它们都是那些在观看李小龙电影时欣喜若狂的游戏开发者制作的。说实话,格斗过关品类应该叫‘李小龙格斗’更合适。”
波利认为,游戏行业应该将李小龙视为一位 “前辈”,因为在历史上,许多游戏开发者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他的影响。“《唐山大兄》是李小龙的早期成名作之一,那部电影采用了与游戏类似的故事结构,你与一群失败者并肩战斗,并一步步成为老板…… 这些都是李小龙的主意。当人们观看电影《超人》时,都知道克里斯托弗・里夫既不能打又不会飞,对吧?但在现实生活中,李小龙完全能做到他在荧幕上所做的一切。李小龙是一个碰巧会演戏的超级英雄,而不只是会扮演超级英雄。那些将神奇变为现实的榜样总是令人敬仰,对游戏开发者来说尤其是这样。如今,李小龙理应拥有一款基于他的生活而创作的次世代游戏 —— 至少我希望,人们能够开始将他视为游戏行业的先驱之一。”
李小龙用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无数粉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练习螳螂拳、咏春黏手和寸拳等拳法。在游戏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他依然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持续影响着游戏的创作与发展,未来也必将在游戏世界中绽放更为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