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并非仅仅影响外貌,它与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乃至癌症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3 月 4 日世界肥胖日的到来,再次将全球肥胖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在我国,约半数成年人体重超重或肥胖,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肥胖并非仅仅影响外貌,它与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乃至癌症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而身材与寿命之间的联系,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紧密。
判断体重是否超标,体重指数(BMI)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我国成年人的标准分为四个等级:<18.5kg/㎡为低体重状态,18.5~24kg/㎡为正常体重,24~28kg/㎡为超重,≥28kg/㎡则属于肥胖。通过这一简单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快速对自己的体重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然而,BMI 并非衡量肥胖的唯一标准,腹围的测量同样关键。相较于 BMI,腰围更能直接反映内脏脂肪的累积情况。腰围过大意味着体内内脏脂肪较多,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胰岛素抵抗增加,容易引发糖尿病,且血糖控制难度加大;血糖控制不良时,动脉硬化会加重、血压易上升,导致全身炎症状态持续、心脏负担加重。
多项研究已明确证实,腰围与寿命呈负相关关系,腰围越大的人预期寿命越短。这是因为腰围增加会显著提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问题以及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腹部脂肪过多还与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腹部脂肪会分泌过多激素和代谢物质,促进癌细胞生长,引发体内慢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加癌症风险。
体重管理对健康的影响深远且持久。低体重状态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等问题;而超重和肥胖则像一颗定时炸弹,不断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对于每个人而言,关注自己的 BMI 和腰围,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维护健康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是体重管理的两大核心。保持均衡的膳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坚持规律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不仅能帮助控制体重,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代谢。
总之,身材与寿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重管理并非小事,而是关乎我们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要课题。让我们从关注自己的 BMI 和腰围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