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这一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慢性传染病,犹如隐匿在暗处的杀手,持续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2023 年联合国艾滋规划署发布的数据令人揪心:全球艾滋新增患者约 130 万,63 万人死于艾滋相关疾病,总感染人数约 3990 万。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消逝的生命。
         在我国,艾滋病形势同样严峻。现有艾滋病患者数量达 132 万多例,占我国人口近 1%。艾滋病病毒悄无声息地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失去防御能力,使机体暴露在各种严重疾病风险之下。其传播途径多样,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乳汁等体液交换过程,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 “通道”。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只是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事实并非如此。老年人也是艾滋病的高发群体。《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显示,我国 50 岁以上艾滋患者数量逐年攀升,从 2015 年的 32850 例增长至 2022 年的 51856 例。这一现象背后,是被长期忽视的老年性需求。男性老年人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寻求非法性服务或参与同性行为,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而且,老年人在性生活中往往因错误认知,认为无需避孕而不使用安全套,进一步提高了感染几率。
          从全球范围看,不同地区艾滋病感染情况差异显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重灾区,每 20 名成年人中就有 1 人感染 HIV。部分国家因外部资金支持减少,防治体系濒临崩溃。而中国近年来新增病例突破 11 万例,性传播占比高达 98%,其中男男性行为者感染率达 28%-32%,形势不容乐观。
         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人们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手段。同时,针对不同高危群体,如老年人、男男性行为者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例如,为老年人提供性健康咨询服务,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为男男性行为者提供安全套、检测试剂等物资,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守护人类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