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一部谍战剧让观众见识了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演员隆妮,比吴越漂亮,比曾黎年轻,还有影帝于和伟两次提携,本应是最大赢家,可她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甚至被嘲讽为“戏混子”。
为何所有优势都集于一身,却成了她最大的劣势?她被困在了怎样的成功牢笼里?
当爆红成为枷锁
《狂飙》的爆火,像一个突如其来的巨浪,把隆妮推向了风口浪尖,她饰演的高启兰,戴着金丝眼镜,眼神里带着几分疏离和故事感,瞬间成了无数人心中的“高智女性”天花板。
全网播放量超500亿的数据背后,是现象级的国民度,隆妮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很多人都觉得,她的好运气来了,毕竟,能在大爆剧中拥有一个记忆点如此深刻的角色,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起点。
然而,这份幸运,从一开始就埋着毒刺,我们不妨冷静地拆解一下《狂飙》的成功密码,那是剧本、导演、全员演技、甚至社会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产物。
隆妮的表演,恰好踩在了那个最舒服的点上,分寸感拿捏得不错,但远非不可替代,市场和观众却错误地解读了这份偶然,他们把属于整个剧集的荣光,过度聚焦到了一个演员身上,误以为成功是可以轻松复制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危险的后果:期望值被拉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隆妮自己也坦言,每次被问到能否超越高启兰时,都面露难色,她心中始终有个疑问,下一个角色还能不能被大家喜欢,如何才能摘掉这个标签?
这个标签,就是那剂包裹着糖衣的毒药,它带来了资源和关注,却也带来了超出她当下能力承载范围的沉重期望。
大脑里的“高启兰”识别器
为什么观众的期望会成为一种“诅咒”?这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学机制在作祟:认知锚定。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大脑在第一次接触某样事物时,会形成一个深刻的初始印象,这个印象就像一个船锚,牢牢地定在那里,后续所有的判断都会不自觉地围绕它展开。
“高启兰”就是隆妮抛向观众的那个锚,这个形象太鲜明,太成功了,以至于观众的大脑里仿佛装上了一个“高启兰”识别器。
他们带着这个识别器去审视隆妮的每一次新表演,一旦发现偏差,就会立刻触发警报,产生强烈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