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吸烟成瘾只是一种难以戒除的行为习惯,但医学上早已将其定义为 “烟草依赖”,并列为国际疾病目录中的慢性病。

         《中国烟草依赖的患病率与影响因素(2018 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3 亿烟民中近一半存在烟草依赖,这意味着约 1.5 亿人正遭受这种慢性病的困扰。戒烟之难,远超人们的想象,其背后是尼古丁成瘾的生理机制、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以及控烟措施面临的多重挑战。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导致强成瘾性的核心因素。当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和放松感。这种生理反应会形成强烈的条件反射,使吸烟者在特定场景(如饭后、压力大时)产生难以抑制的吸烟冲动。更值得警惕的是,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尼古丁依赖的风险就越高。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对尼古丁的敏感性更强,一旦开始吸烟,更容易形成终身依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烟民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却始终无法摆脱烟草控制的重要原因。
           为了降低吸烟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控烟措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早期的控烟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通过在公共场所张贴吸烟危害标语、播放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然而,这种方式对于已经形成烟草依赖的烟民来说,影响力十分有限。尼古丁成瘾带来的戒断反应(如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会让吸烟者难以坚持戒烟,很多人在尝试几次后便会重新复吸。
          面对宣传教育的局限性,国家又陆续出台了香烟涨价措施,希望通过提高烟草价格,增加吸烟成本,从而减少吸烟行为。从短期来看,这一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人群的吸烟量,尤其是对经济条件有限的烟民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于经济相对自由的烟民而言,价格上涨并不会对其吸烟习惯产生太大影响。更严重的是,香烟涨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开始从事烟草走私、贩卖假冒伪劣香烟等违法活动,扰乱了正常的烟草市场秩序。同时,高价香烟还可能被赋予某种 “社交属性”,成为一些人炫耀身份的工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吸烟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控烟必须从 “源头” 抓起,将儿童、青少年群体作为控烟工作的重点。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保护他们免受烟草危害,对于降低整体吸烟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 “烟卡” 和电子烟的流行,给青少年控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所谓 “烟卡”,是指从烟盒上剪下来的印有各种图案的卡片。这些卡片因其独特的设计和收藏价值,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走红。不少学校反馈,学生在课堂上沉迷于叠制、交换烟卡,严重影响了学习进度。更令人担忧的是,“烟卡” 会潜移默化地降低青少年对烟草的警惕性,激发他们对烟草的好奇心。           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阶段,长期接触烟卡可能会让他们对烟草产生好感,进而模仿成年人的吸烟行为。
          电子烟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控烟的难度。电子烟凭借其多样的口味(如水果味、薄荷味)和隐蔽的使用方式,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很多青少年认为电子烟是 “无害的”“时尚的”,对其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电子烟的烟油中含有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同样会导致成瘾,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大脑发育造成严重损害。
          烟草依赖作为一种致命的慢性病,其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真正解决戒烟难的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对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完善控烟法律法规,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消除 “烟卡”、电子烟等新型烟草产品对他们的诱惑。只有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才能逐步破解控烟困局,为公众营造一个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