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什么是 “注胶肉”?它背后隐藏着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呢?

“注胶肉” 并非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是民间对非法添加胶质的肉类的俗称。具体来说,它是指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在动物屠宰前或屠宰后,通过注射器等工具强行向肉类中注入含有卡拉胶、黄原胶、明胶等胶质的水溶液。这些胶质在水中能够形成黏稠的胶体,注入肉类后会填充肌肉组织间的缝隙,从而显著增加肉类的重量。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注胶严重的肉类,重量甚至能增加 20% 以上,这意味着商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高额的非法利润。
除了增重,部分商家还利用胶质的特性掩盖肉类的变质问题。当肉类开始变质时,往往会出现异味、颜色发暗等现象。而注入胶质后,胶质形成的保护膜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空气,延缓肉类氧化变质的速度,同时掩盖已经出现的异味,让消费者难以察觉肉类的真实品质。
在常见的肉类中,牛肉、猪肉和海鲜是 “注胶” 的重灾区。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组织间隙较大,便于注入胶质,且牛肉价格相对较高,增重带来的利润更为可观。一些不法商家会选择牛腩、牛腱等部位进行注胶,这些部位本身结缔组织较多,注入的胶质不易被发现。海鲜类尤其是鱿鱼、海参等,也常被注入胶质。以鱿鱼为例,注入胶质后不仅重量增加,还能让鱿鱼看起来更加饱满有弹性,误导消费者认为其新鲜度高。
那么,普通消费者该如何辨别 “注胶肉” 呢?首先,可以通过观察外观来判断。正常的肉类颜色自然,纹理清晰,而注胶肉往往颜色过于鲜艳,肉质表面看起来有些黏腻,用手触摸时弹性较差,按压后恢复原状的速度较慢。其次,可以闻气味。新鲜的肉类有淡淡的肉腥味,而注胶肉可能会有一股淡淡的化学试剂味,或者因为胶质的存在,异味不明显但也没有正常的肉香。另外,购买肉类时可以看是否有注水或注胶的痕迹,比如在肉类的边缘或结缔组织处是否有异常的凸起,切开后是否有液体渗出,且渗出的液体较为黏稠,不同于正常肉类的汁液。

食用 “注胶肉”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在胃酸的酸性环境下,注入肉类中的胶质可能会发生降解,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以卡拉胶为例,虽然食品级的卡拉胶在规定剂量内使用是安全的,但非法注入肉类中的卡拉胶往往来源不明,质量无法保证,且剂量远超标准。过量摄入卡拉胶会影响人体对钾、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导致矿物质缺乏,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长期食用 “注胶肉” 还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胃肠道炎症,增加患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
为了避免购买到 “注胶肉”,消费者应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肉类,这些场所的肉类通常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质量更有保障。同时,要注意查看肉类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来源不明的肉类。在烹饪肉类前,最好将其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异常的液体渗出,烹饪过程中如果发现肉类有异常的黏稠感或异味,应立即停止食用。
监管部门也在加大对 “注胶肉” 的打击力度,通过加强市场巡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方式,严厉查处生产、销售 “注胶肉” 的违法行为。但彻底杜绝 “注胶肉” 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者提高警惕,积极举报违法行为,才能让 “注胶肉” 无处遁形,保障大家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