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息肉逐渐增大,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尤其是在排便时,可能会出现以下 4 个提示,一旦发现,千万别拖延,及时就医检查很关键。

第一个提示是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如果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变得毫无规律,比如以前每天早上定时排便,现在却时而便秘,好几天才排一次便,时而又腹泻,一天要跑好几次厕所,甚至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就要警惕肠道息肉的可能。这是因为息肉在肠道内占据了一定空间,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从而改变排便的频率和习惯。
第二个提示是粪便的形状发生异常。正常情况下,健康的粪便呈圆柱形。而当肠道内有息肉时,粪便在通过肠道的过程中会受到息肉的挤压,形状就可能发生改变。比如粪便可能会变细,像铅笔一样;或者出现凹槽、棱角等不规则的形状。如果发现自己的粪便长期呈现这样的异常形态,不要误以为是饮食原因,应及时进行肠道检查。
第三个提示是排便时出现便血。这是肠道息肉比较常见的一个信号,但容易与痔疮出血混淆。肠道息肉引起的便血,血液通常与粪便混合在一起,颜色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有时还会伴有黏液。而痔疮出血一般是在排便结束后滴出,血液颜色鲜红,且不与粪便混合。如果无法区分是哪种情况导致的便血,更不能掉以轻心,应尽快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第四个提示是排便时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痉挛,导致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下坠感等不适症状。这种疼痛可能是间歇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程度轻重不一。如果在排便时经常出现这些腹部不适的感觉,并且休息后也不能缓解,就要考虑肠道内是否存在息肉等病变。
肠道息肉虽然在初期可能只是良性病变,但部分息肉存在癌变的风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癌变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果等到晚期才发现,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治愈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一旦出现上述 4 个提示中的任何一种,都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肠镜等相关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息肉并进行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适当运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