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蕨菜、木耳、娃娃菜这些日常餐桌的常客,屡屡出现在各类 “致癌清单” 上,让不少人忧心忡忡。这些传言究竟有无科学依据?我们常吃的蔬菜到底还能不能安心食用?

鱼腥草: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酸
鱼腥草因独特的气味备受争议,而将其与 “致癌” 挂钩的说法,源于其中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成分。这一说法的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对 “马兜铃酸” 的混淆。事实上,马兜铃酸是世卫组织明确列为 1 类致癌物的物质,具有强烈的肾毒性和致癌性,常见于某些马兜铃科植物中。但马兜铃内酰胺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独立成分,与马兜铃酸在化学结构和毒性上有着本质区别。
目前,没有任何权威研究或临床证据表明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会对人体产生致癌作用。在我国南方地区,鱼腥草是传统食材,当地人食用历史悠久,也并未出现因食用鱼腥草导致癌症高发的案例。因此,对于鱼腥草无需过度恐慌,日常适量食用并不会影响健康。
蕨菜:2B 类致癌物的 “度” 与 “法”
作为春季备受青睐的野菜,蕨菜的致癌争议并非空穴来风。2011 年,世卫组织将蕨菜列为 2B 类致癌物,即 “可能对动物和人类致癌的物质”。这一分类的依据是蕨菜中含有的原蕨苷成分,在动物实验中被发现可能诱发肠道肿瘤、膀胱肿瘤。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2B 类致癌物的定义是 “可能致癌”,意味着在人类身上尚未有充分证据证实其致癌性,且实验中的摄入量远高于人类日常食用量。对于喜爱蕨菜的人来说,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处理方式降低风险 —— 食用前先焯水,能去除大部分原蕨苷,让食用更安全。同时,控制食用频率和量,避免长期大量摄入,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新鲜木耳:光敏反应≠致癌
关于新鲜木耳致癌的说法,其实是对 “光感物质卟啉” 的误解。新鲜木耳中确实含有卟啉,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经阳光照射可能引发皮肤瘙痒、发炎、水肿,严重时甚至导致皮肤坏死,但这属于光敏反应,与致癌并无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卟啉并非新鲜木耳独有,芹菜、菠菜等多种蔬菜都属于光敏蔬菜,但这从未影响它们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普通人日常食用新鲜木耳并不会诱发卟啉病,这种疾病的直接诱因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卟啉代谢障碍,与食物的关系微乎其微。只要不是对卟啉过敏或患有相关遗传疾病,适量食用新鲜木耳无需担忧。
娃娃菜:甲醛浸泡传言站不住脚
“娃娃菜用甲醛浸泡以保持新鲜” 的说法,让不少消费者心存忌惮,甚至将其与白血病风险联系起来。但从现实角度分析,这一传言很难成立。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甲醛,违规添加者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商家冒着违法风险做此事的可能性极低。
从成本和操作层面看,甲醛价格不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若用于浸泡娃娃菜,很容易被消费者察觉,反而会影响销售。这种 “费力不讨好” 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商家的利益逻辑。因此,关于甲醛娃娃菜的传言缺乏事实依据,消费者无需过度焦虑,只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就能放心食用。

总的来说,所谓 “致癌蔬菜” 的传言,大多是对科学研究的断章取义或对物质成分的混淆解读。脱离剂量谈毒性、忽视科学处理方式和个体差异的说法,都有失客观。对于日常蔬菜,我们应保持理性态度,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采用科学的烹饪方式,合理搭配、适量食用,就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