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 3 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急诊室的红灯骤然亮起时,王女士正捂着剧烈疼痛的头部瘫倒在地。CT 影像显示,她的脑部出现了大面积出血,而这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竟与她常年服用的降压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详细问诊,医生终于揭开了真相:王女士的悲剧,源于三个被许多人忽视的用药误区。
        “多吃一点好得快”,这是王女士坚持了五年的用药理念。确诊高血压后,她总觉得说明书上的剂量见效太慢,每次都会悄悄多加半片药。起初,血压确实降得又快又明显,这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 “小聪明”。直到半年前,她开始频繁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甚至有一次在家中险些摔倒。医生解释,血压并非降得越低越好,短期内大幅降压会导致脑部血流灌注不足,反而诱发血管破裂。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管弹性本就减弱,血压剧烈波动如同反复拉扯的橡皮筋,终将引发不可挽回的损伤。
         更危险的是王女士自行停药的习惯。每当血压稳定后,她就觉得 “病好了”,擅自停止服药。直到头晕头痛再次袭来,才慌忙捡起药片。这种 “按需用药” 的方式,会让血压像坐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医生强调,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如同被过度拉伸的弹簧,反复的血压骤升骤降会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需遵医嘱持续用药,保持血压稳定。
        “长期吃一种药会产生耐药性”,这是王女士频繁更换降压药的理由。她每隔几个月就会自行换药,有时甚至听信偏方改用所谓的 “纯中药降压药”。然而,降压药与抗生素不同,只要能稳定控制血压且无明显副作用,就无需频繁更换。每种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不同,突然换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甚至加重肝肾负担。医生指出,所谓的 “耐药性” 往往是病情变化或生活习惯改变导致的血压波动,并非药物失效,此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而非自行换药。
         王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临床上因错误用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屡见不鲜。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科学用药,避免陷入 “量多效好”“无症状就停药”“频繁换药” 的误区。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记录身体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同时,保持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守护心脑血管健康。记住,科学用药才是远离并发症的关键,任何自作主张的用药行为都可能埋下健康隐患。